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其他」標籤的文章

[尤稚凱醫師] 增生療法激發修復力 肌骨關節疼痛有解

因關節磨損、肌肉痙攣、肌筋膜沾粘或神經壓迫等而造成慢性疼痛的人,有機會根除疼痛嗎?由於韌帶或肌腱等軟組織血流供應較弱,本身修復力有限,增生療法則在於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、關節回復穩定、減少神經發炎反應。 文/菁英診所復健科 尤稚凱醫師 現代人因壓力、久坐、長期姿勢不良、陳年舊傷、退化等原因,關節、肌腱、肌肉發生疼痛的機率頗高。「擺脫這些疼痛,可能嗎?」是慢性疼痛患者心中共同的問題。要遠離疼痛,依賴止痛藥絕非上策,激發自身修復力才是王道! 慢性疼痛久治不癒 增生療法帶來曙光 慢性疼痛患者大多先透過藥物與復健治療來改善,但長期下來許多患者的慢性疼痛仍如影隨形,主因在於軟組織未得到有效治療。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受傷後往往不易復元,會逐漸影響關節穩定度,久而久之將引發關節磨損、肌肉痙攣、肌筋膜結締組織沾粘、或神經壓迫等疼痛問題,唯有確實治療軟組織才能根除疼痛,要做到這點, 增生療法 是目前較為理想的作法。 何謂增生療法? 由於韌帶或肌腱等強壯的軟組織血流供應較弱,受傷後本身修復力有限,增生療法(prolotherapy)則在於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,使這些強壯的軟組織恢復強韌,使關節恢復穩定,促進軟骨修復。此外, 增生療法 還可減少神經發炎反應,並解除神經壓迫;整體而言可提升生理結構完整性、回復肌肉神經的正常狀態,疼痛問題將迎刃而解。 直擊軟組織病灶 激發自身修復力 增生療法 講究精準治療受傷的軟組織,會透過超音波檢查來評估患部軟組織變化以規劃療程,並在超音波導引之下,將藥劑(如高濃度葡萄糖水、維生素B12、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)直接注射至軟組織病灶,以刺激軟組織啟動增生機制,達到自行修復的效果。由於慢性疼痛大多已累積多時,療程至少需四次注射,但仍會視患者情況而做增減。 增生療法應用廣 但仍有不適合者 增生療法 已被應用於肩頸疼痛、五十肩、下背痛、坐骨神經痛、網球肘、媽媽手、足底筋膜炎等,或其他經臨床評估為肌腱、韌帶、軟骨、肌肉或周邊神經問題者。但有些情況並不適合增生療法,包括經手術破壞的組織、肩旋轉肌肌腱嚴重撕裂傷、軟組織全斷、開放性骨折、開放性傷口、或患部處於感染發炎狀態等。至於增生療法的副作用,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、僵硬或淤青,就和其他注射治療一樣。 增生療法×復健運動 效果更加乘 根據美國佛州疼痛醫學會和菁英診所分別所作之統計,均顯示八成左右的患

[尤稚凱醫師] 顳顎關節障礙,說話咀嚼又卡又疼

張口閉口的重要關節「顳顎關節」出了問題怎麼辦?拉耳垂這個簡單的動作,就可以舒緩疼痛,按摩附近的肌肉也有些幫助。推薦大家平日多做些呼吸訓練,保養我們的顳顎關節,如果這樣還是沒有改善,建議先就醫確認病因哦。 文/菁英診所復健科 尤稚凱醫師 話說民以食為天,萬一吃飯的關節出了問題怎麼辦呢? 顳顎關節 障礙(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, 簡稱TMD)的患者都知道這是何種痛苦,形形色色的症狀包括張口疼痛、張口困難、張閉口有聲音、顏面肌肉酸痛、咀嚼疼痛、頭痛等,經常有口難言、有口福難享。 先說說當患有顳顎關節障礙問題時可以自行處理的方式 一、拉耳垂:拉耳垂?這不是先生不聽話時該對他做的舉動嗎?其實不只,因為耳垂剛好跟 顳顎關節 附近的肌肉筋膜相連,所以拉耳垂的確是有助於舒緩部分顳顎關節痛的喔。除了拉耳垂,還可以按摩顳顎關節附近的肌肉,也是有幫助的。 二、平常保養還能做一種稱為Kapalabhati breathing的呼吸訓練,也可以做Short foot exercise。(請參考下方影片) 那為何要做這些運動呢?主要是因為顳顎關節—呼吸橫膈系統—內側腳底(脛骨後肌)這些都是解剖列車提到的深前線筋膜相連的系統,所以訓練呼吸橫膈系統和內側腳底也有助於 顳顎關節問題的保養 ! ▼Kapalabhati breathing的呼吸訓練 ▼Short foot exercise 萬一萬一你做了以上這些還是沒有改善,有哪些途徑可以幫助到你/妳? 尋求相關牙科評估是否有牙科方式可以處理。 三叉神經麻醉:因為顳顎關節是它管的(可運用在顳顎關節疼痛問題及三叉神經痛)。 用再生注射療法(使用超音波導引),將藥劑注射到顳顎關節裡(disc and retrodiscal tissue),以促進修復。 推薦的相關文章 瞭解更多 再生醫療/增生療法

[尤稚凱醫師] 扭傷處理新觀念:六小時過後別再冰敷

新觀念主張冰敷以6小時為限,之後改以熱敷,促使患部局部血管擴張,局部血流增加,可帶來身體的生長因子幫忙修復,帶走發炎物質。倘若藉由冰敷抑制了發炎反應和血液循環,那麼等於抑制了修復期的發生。 文/菁英診所復健科 尤稚凱醫師 Gabe Mirkin醫師於1978年提出了扭傷後急性期的處理原則,簡稱為RICE:R-Rest 休息、I-Icing冰敷、 C-Compression壓迫、E-Elevation抬高。所謂的急性期是指受傷起的24小時至72小時以內,而此四種處理做法,主要目的在減少剛受傷時患部組織可能發生的疼痛、出血、腫脹等情形,以加速復原、縮短病程。 然而,在RICE被視為黃金準則近40年後,Gabe Mirkin醫師卻推翻自己當年所提出的看法,認為在受傷後的72小時若一直冰敷和完全休息反而會阻影響患部復原!原因在於,他發現如果在72小時內持續冰敷,抑制發炎的同時,也抑制了組織的修復。 事實上,發炎是有助於修復的,這個過程會讓血管擴張,局部血流隨之增加,可帶來身體的生長因子幫忙修復,並帶走發炎物質。倘若藉由冰敷抑制了發炎反應和血液循環,那麼等於抑制了修復期的發生。 此外,在疼痛可以忍受的範圍內,應儘早開始慢慢活動與承重,也能促進組織修復,不過務必要適度進行以免加重傷害,當傷處恢復時,仍要繼續活動並讓身體重新訓練本體感覺。 總之, 新的觀念並不是說扭傷後完全不冰敷,而是主張以6小時為限,6小時後可以改為熱敷,促使患部局部血管擴張,讓組織修復得以進行 ,畢竟要止痛或消腫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,不是非冰敷不可;也不可忽略及早活動與承重,同樣有助於啟動修復機制。